close
標題是法文,叫做【鱷魚的黃眼睛】
written by Katherrine Pancol  (凱特林 彭歌)  商周出版
 
是的,我終於又看完一本小說,是法國近來暢銷的小說。
這裡欠缺藝文賞析的文章太久,來一點點甘霖在我這個冷落許久的冬季網誌上。

「如果,一個糟糕透頂的人生能夠和別人交換....」
書皮這樣寫道,但是,閱讀過程一直期待著女主角的大翻身,以為真的會有非常重量級的轉變,但是並沒有,看不到我渴見的「交換」情節。
當然她的好轉是有的,是以更符合實際,緩慢的、潛移的、用既有的本質的,她的改變是如同封底預告的,從幫姊姊捉刀寫書開始,而不是有著什麼重大際遇,就連愛情的部分也是,得到的過程如此緩慢、煎熬。

我喜歡這樣的書,沒有一堆推薦序,沒有任何書評,即使有,我也不會在閱讀小說之前看,或者完全不看。他人之序、前言總是直稱書的種種好,外面的書評,則太主觀或總愛界定,留下看故事前的刻板印象或影響你的閱讀眼光,剝奪了真正看書的樂趣。我看書總是慢慢的嚼字,喜歡品嘗作者的詞句,即使是優美的堆砌,就算作品終會被評為匠氣,細細瀏覽又何妨?畢竟是作家經由縝密大腦的辛勤作業,不亞於畫家的一筆一墨之艱辛,文學之美在於此,有時候會看的捨不得,看完闔上書之後,有種失落感,只好趕快再去找其他美好的作品。

進入感想主題,其實並無太多感想,或許這是個很生活化的故事,失業、離婚、外遇、邂逅、家庭、事業,等等發生在世界每個角落每一天,而主軸在於女主角的開啟寫作生涯,這無非是令某些人最想往的,就像幾米說的,以前從未想做創作,覺得可以當創作作家是一件很美好、很了不起的事情,而他自己則是在重病之後開始創作之路,所以很多時候,創作的開始是種偶然,當然有創作者是很早就力定志向,甚至從小培養。之前看的一本美國人寫的小說,叫做「慾望單人床」,也是主角寫了暢銷小說。靈感,可得來不易。源源不絕的靈感,是不是全然因為天份?從哪裡尋找靈感,對創作者來說,是不是商業機密?這些讓我覺得很有趣。上次聽了鄭清文的演講-童話的寫作經驗,這位長輩年輕時是一位銀行行員,持續有寫作,告訴我們怎麼寫、何時寫,人人都可以寫作,他是上班族,所以利用下班時間,飯後睡前這段時間寫,至於怎麼寫作,他提到一位朋友說,列出書單,上千本,也就是當你看完這些書,你就知道如何寫作了。很有意思。

我在日記上寫著,看完【鱷魚的黃眼睛】中的約瑟芬,其實她的人生沒有很糟糕啊,那麼想想我的人生,其實也沒有很糟糕啊,縱使不是人人嚮往的含著金湯匙來世,至今也沒有太優渥的生活,但是比起很多人的人生,還是算幸福的,平凡人的幸福。洪蘭教授說:沒有家庭的事業,那事業再輝煌,都是空的!這世界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有錢,很多錢,但是學校沒有教如何賺很多錢,然而又有很多資訊開始教導我們,要滿足,要惜福,不要汲汲營營賺很多錢之後回頭,看到的是破碎家庭或者錯過孩子的成長與家人、朋友的陪伴,這樣好像很矛盾,說穿了,不過就是叫有錢人多顧顧身旁的生活,叫窮人自我安慰嘛!如此簡單!這就是平衡。個人也要平衡,要不忘記努力賺錢也要滿足生活物質多充實精神食糧,付出的同時也要記得對自己好,對自己好的同時也要甘於付出不求回報,不要太自私,現代人大多卻總是太自私,一切都是為了自家人,然而人不為己,天既不會誅,地也不會滅,宇宙太陽系照常運轉,塵埃般的地球爆炸也沒有什麼好奇怪,總歸,回到最近最常告訴自己的一句話,別為小事煩,凡事皆小事。

這本書有三段我很喜歡,特別摘錄:

*公司真是不把人放在眼裡。它偷走了員工的時間,那個每個人唯一擁有的能夠自由支配而沒有定價的東西。一且就像是我們必須把生命最美好的年華犧牲在經濟的祭壇上。我們之後還剩下什麼?有點悽涼的老年,戴假牙套,用"包大人"!

其實這段說得好卻是抱怨之語,僅供發牢騷用。討生活,無奈,而每個人除了"混口飯",生活的意義也大不同!大可不要上班,有勇氣突破自己的界線就跨出去,看看「阿拉斯加之死」吧。不然就看看Mark Lee Blog解悶靠腰,別再抱怨了!

*幸福,是由點點滴滴的生活所累積起來。人們總期待它意氣風發地朝我們走來,可是它邁著孱弱的步子,神不知鬼不覺地從我們鼻子底下過去。」

要不要抓住它?還要放手嗎?

*有沒有一本教人如何寫書的書?500克愛情、350克情節、300克冒險、600克歷史資料、1公斤的汗水...文火燉,高溫烤,攪拌,炒一炒,不要黏連,避免結塊,然後擺放三個月,六個月,一年。

真這麼容易就好,做好廚藝也不容易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unice1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